刘伯温辞官后,握着徐达的手,郑重地说:“有句话你一定要记住,功臣楼的庆功宴上,你要时刻跟着皇上,不能离开他一步。”徐达一时没有明白,想要询问原因,刘伯温只是淡淡地回答:“你按我说的做,日后你自然会知道。”
孟子曾说过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这些都是为了动心忍性,增强他所不能的能力。”
朱元璋在25岁之前,过着艰难的生活,饱受磨难。但25岁以后,命运发生了转折。他首先得到了郭子兴的提拔,开始积累带兵经验,之后,他带领淮西二十四将南征北战,成功攻占滁州,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势力。郭子兴去世后,朱元璋收拢了旧部,迅速扩大势力,最终占领了南京,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。
很快,刘伯温作为谋略高手被朱元璋招至南京,辅佐他制定战略布局。刘伯温为朱元璋提供了许多高明的战术,使得他能以少胜多,迅速打败了如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强敌,最终北上推翻了元朝的统治,建立了明朝。
展开剩余72%朱元璋即位后,封赏了大批功臣,那些曾与他共赴生死的兄弟们,由贫贱转为富贵,纷纷晋升为高官显贵。曾经的贫苦百姓,一夜之间成为了朝堂上的重臣,家中土地千顷,财富如山。朱元璋甚至和他们结亲,通过这种方式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。
然而,朱元璋对功臣的奖励并不完全是善意的。他赐给功臣们免死铁券,表面上这是奖励,实际上却让他们产生了错觉,认为自己有了特权,能为所欲为。许多功臣因此变得肆无忌惮,行事霸道,甚至依仗铁券做出种种荒唐之事。殊不知,这些权力和特权并不能保护他们,最终他们会被皇帝所铲除。
功臣们没有意识到,自己越强,反而越可能引发皇帝的猜忌。朱元璋怕他们的权力太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,于是暗中决定除掉这些功臣,确保自己的江山万代稳固。
据传,朱元璋建了一座功臣楼,打算在楼成之日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功宴,借此表达对功臣们的感激。许多功臣认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,理应受到皇帝的厚重回报,因此并未察觉到朱元璋的用心。但刘伯温早已嗅到皇帝的杀意,他屡次辞职,朱元璋多次召回他,这让他更觉不安。
最终,刘伯温以健康不佳为由,再次辞去官职,向朱元璋告别,心中早已有了打算。离开皇宫后,刘伯温直接来到徐达府上,握住徐达的手,叮嘱道:“记住,功臣楼庆功宴那天,你一定要紧跟在皇帝身后,不要离开。”徐达虽然不解其意,但还是答应了。
庆功宴的当天,朱元璋请功臣们参加盛宴,席间大家尽兴畅饮。正当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时,朱元璋突然起身走向门外。徐达牢记刘伯温的忠告,没有过多饮酒,始终注视着朱元璋。一见朱元璋起身,他立刻跟随其后。走到功臣楼外,朱元璋回头看到徐达,问他为何跟随,徐达机智地回答:“我来保驾。”
朱元璋心生警觉,知道徐达识破了自己的计谋,于是便带着他继续前行。大约走了一百多步,突然传来轰隆一声,功臣楼轰然倒塌,火光冲天。许多功臣因此丧命,唯有刘伯温、徐达、汤和、耿炳文、郭英等少数人逃过一劫。
这就是“火烧庆功楼”的历史传说。虽然这只是传说,但朱元璋因猜忌和权力斗争,确实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屠戮,而幸运逃脱的功臣们,无一例外地都展现了出色的保身智慧。比如徐达,尽管功高,但每次出征归来总是立即交还兵权,从不结党立派;郭德成虽然是外戚,但他低调行事,不贪功,装疯保身;汤和更是别具一格,他效仿古人,在70岁时纳百余妾,借此保持低调,最终保全了自己及后代的荣华富贵,直到明朝灭亡。
这些功臣之所以能逃过一劫,都与他们与朱元璋的微妙关系和个人智慧密切相关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