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7年10月下旬,红四军三十一团三营在张子清营长和伍中豪副营长的带领下,从秋收起义开始,行军至江西遂川大汾圩一带时遭遇了地主民团的袭击。由于通讯中断,他们与毛泽东领导的团部失去了联系,只能辗转来到赣南地区。
三营就像一只迷失的船只,在茫茫的海面上漂泊着。尽管他们在湘南桂东一带得知了南昌起义部队的消息,仍然未能找到任何确切的线索,就像大海捞针一样,毫无进展。
三营的八连,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。八连由连长鄢辉领导,他是湖南沅江人,性格急躁,总是希望能尽快赶在其他部队前头,找到毛泽东和团部。因此,他不断催促队伍加速前进。通信员几次提醒他,八连的速度太快,已经把营部和其他两个连远远甩在了后头,但鄢辉不以为意,仍坚持:“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找到毛委员!”
经过数十里山路的行进,部队终于来到了一个小镇。鄢辉打听到他们已到达赣南上犹县的鹅形镇。此时,鄢辉松了口气,解开湿透的军衣,想着三营营部还在后面,他决定指挥部队在这里暂时宿营,等待其他部队的到来。
当地的百姓告诉他们,这一带有一支南昌起义后撤下来的队伍。鄢辉听后觉得有些蹊跷,便嘱咐通信员尽快与营部取得联系,并命令队伍加强警戒。
展开剩余79%不久,两名急匆匆的士兵跑来报告:“连长,有两个陌生人正在打听我们的情况。”士兵气喘吁吁地说。
“什么人?”鄢辉皱着眉,操着湖南腔问道。
“我们不确定。”士兵答道,“他们说话口音有点奇怪,看起来不像是做生意的。一个高个子,满口四川话,穿着一件长衫;另一个矮个子,神情凶狠,怎么看都不像商人,倒像是个兵。”
“是不是带了枪?”鄢辉立刻问。
“嗯,他们腰间鼓鼓的,应该是。”士兵回答。
鄢辉心生警觉,立刻命令部队上膛并跟随他前往。几名士兵随他一同前行,不久,他们就见到了那两名不速之客,站在岗哨前。鄢辉仔细观察:高个子大约二十七八岁,清瘦身材,穿着一件长灰衫,眼神锐利;矮个子则穿着青色对襟衣,短发,神情显得有些急切。
鄢辉冷静地问:“你们是什么人?来这里做什么?”
高个子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用四川话反问:“你们是哪支部队?是不是毛委员在井冈山的队伍?”
鄢辉听后一惊,意识到对方可能是自己人。下意识地拔出枪,厉声道:“把枪交出来!”
高个子并未惊慌,而是冷静地从腰间取下枪,丢在地上。矮个子也无奈照办。
“向前走三步,转身坐下!”鄢辉命令道。
两人照办后,鄢辉放下心中的戒备,问:“你们是哪支部队,来自什么地方?”
矮个子冷冷地瞪了他一眼,沉默不语。
“我叫陈毅,四川人。”高个子沉稳地回答,“这是我的同志萧劲,湖南人。”
鄢辉仍不清楚陈毅的身份,便继续追问:“你们来这里有什么任务?”
陈毅解释道:“我们是南昌起义的部队,朱德是我们的领导。”
“哦,是朱德的部队!”鄢辉语气温和了许多,“那你们怎么会来到这里?”
陈毅笑道:“我们起义失败后撤到赣南一带,正在和范石生的部队接头,准备整编。”
鄢辉好奇地问:“那你们为什么跑到这里?”
陈毅笑着说道:“其实,我们是来找一个叫龚楷的连队的,听说他们迷路到了这一带。结果,没想到碰到了你们。”
听完陈毅的解释,鄢辉松了口气,兴奋地说:“原来是自家人!抱歉,刚才误会了。”
陈毅握住鄢辉的手,笑着说:“这就是‘不打不相识’啊!虽然发生了误会,但能碰到你们,真是意外的收获!”
不久后,张子清和伍中豪带着营部和其他两个连赶到了鹅形镇。就这样,朱德、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终于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取得了联系。
半年后,这两支部队在井冈山正式会师,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,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